“我从企业来”

作者:    来源:南工新闻网

——记我校2014年度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杜新宇教授

学生记者/郭世豪 毛祥洲 李雅萱 张钰琳

我校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创建于1988年,长期以来,学院深入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行业技术岗位和岗位群需要为依据,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把课堂引向社会,把社会引入课堂,走出去,请进来,开拓校企融合的办学途径。以工程项目为主线凝练教学内容,以企业的实际问题作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题,真题真做,真做真用,在社会、企业和学生家长中的办学声誉与日俱增。在教学科研、学科专业建设等领域取得诸多成绩的背后,正是因为学院近年来大力引进具有企业深厚背景、又深谙教学之道的“双师型”教师的结果。杜新宇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

初识杜教授,是在我校召开的一次教师讲课竞赛获奖者座谈会上。杜教授一开口就吸引了全场人的注意。他说,我是个粗人,多年在企业工作……但随着他讲话的日益深入,大家便被他朴素达观的语言,让企业经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贯通,对为师之道的独特见解所吸引。是的,单眼皮、顶着一头有些倔强的头发、正值壮年、谈吐率直的杜教授,走在校园里,仿佛少了一些知识分子所谓的含蓄,多了一分“我从企业来”的干事者的直接和坦荡。

从校园到国企,从国企到私企,又从私企回到校园,杜教授的命运仿佛总与技术应用和教学有关。如今,杜教授主要从事空间啮合及铝合金挤压制造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完成了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4篇,编写教材3部。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南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1991年,大学毕业的他,被分配到一家国企实习。半年后实习期满被转到技术科,由于业绩出色,工作能力卓越,他很快被提升为车间副主任。在国企工作虽然稳定,可看着身边的大学同学一个个“下海”扑腾,杜教授那颗毕业时渴望闯荡的心又渐渐难以平静。他“那颗压抑在内心多年的梦想就像一颗沉睡的种子,等待着春天的第一缕阳光。”最终,他下定决心,放弃国企的“铁饭碗”,投身到私企,准备尝试一番。与他人不同,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都是看着书把图画下来,而他画图的时候一定会去车间亲眼看看机器,结合实际情况再动笔。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有心人”的他又很快被提升为车间主任。然而,成为车间主任的他,依然和刚进企业一样,坚持和工人们一起在车间拆卸、安装机器,研发新产品。凭借这股不怕付出的冲劲,二十九岁的他很快就实现了人生的三级跳:车间主任,分厂厂长,总厂副厂长。杜教授说,因为他坚信,要想待遇高,定要狠吃苦;要想生活安逸,那必定待遇低。“学工程专业的一定不能忘记这双手”,杜新宇这样告诫别人,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无论是在酷暑和工人一起倒硫酸腐蚀到皮肤,还是生病在医院打完点滴拔针立马上岗,他一贯坚持在生产第一线上。一次,厂里从广州新购进一台价值180万元的机器,安装好以后却不能运作。厂里的维修师傅都望着这个庞然大物无能为力,准备请广州厂家过来修理。杜新宇没有说话,走上前去,在机器的开关处敲敲打打,开关按键被打下来后,从里面流出一堆水,不一会儿机器就自己运作了起来。后来大家了解到,机器在运往厂里的途中,下了一场大雨,淋湿的开关线头都在雨水的浸泡中短路了。就这样,杜教授好自己动手的“小习惯”为厂里节约了一大笔维修费。说起国企和私企的区别,杜新宇说:“在私企工作更能够锻炼一个人,国企分工明确,一岗一人,而私企则要求员工一人多岗。也就是在私企的几年里,我学会了自己开车,学会用电脑机械制图、电气控制、电焊等操作技能。现在的社会缺的是懂技术、会管理、肯吃苦的人,而大学生在大学中需要加强自己这些能力。”谈及此,杜教授很是感慨。

去年在学校教学技能大赛上获一等奖的他,对于教学有一套自己独特的看法。“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是他奉行的基本教学原则。他对学生的态度是”散养、野生、天然”,通过幽默的讲课方式、夸张的肢体语言、简洁明了的多媒体结合,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通达未来职业的渡船和天梯。作为有17年企业工作背景的“双师型”教师,他懂得运用自己的特长,采取“实景教学”、“案例教学”等系列极具特色的教学方式来改革传统枯燥的大学课堂。比如,长期在企业的实践经验、真实案例不胜枚举,信手捏来,让复杂的理论简单明了。再有,他较钟爱“实景教学”,就是将机器、模具搬到课堂上,在学生面前进行拆卸,组装。一方面,既让学生对书本上的原理、机器构造有一个很直观的感受;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主动动手的心态和能力。对于教材,杜新宇总是不讲那些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够看懂的部分,只对难点部分进行阐释。“蜂蜜是甜的,无需在意其中的成分”,这是杜教授对于他的课堂侧重的一种趣解。因为在他的课上,避免定理、公式的推导,加强这些结论的运用。在他看来这是响应学校建设应用型本科的要求,也是他对我校机械学院学生应该学习技能的理解。而这些对教学的感悟、体会,全部记载在一本他随身携带的普通笔记本上。杜新宇一直笑称自己是“年轻的老教师”,“说老教师是因为自己年龄不小了,但教学的技艺没有止境,而自己的教龄还很短,仍需要学习,所以是年轻的教师。”他希望学生与老师保持平等关系,在人格、地位和思想上的平等。现在大多数学生与老师沟通多少会有些拘束,课堂上也有学生因为羞涩胆怯不敢发言提问。他希望这种平等,甚至可以当面直呼其名,只有形式上平等了,才能实现内在的平等。当记者问他在企业和学校的心态有何区别时,他说:“在企业,产品研发出来,卖出去就会有很足的成就感,是有形的。在学校教书育人,虽然对于学生的成人成才有太多不可测因素,但是知道自己在成长的路上引导过他们,心里总是有股无形的成就感。”

从国企到私企,从厂长到老师,身份改变了,踏实务实的信念一直没变。在杜教授车间办公室的桌上摆着一份手术床设计图,这是他今年准备参加“挑战杯”的参赛作品,是他为南阳市中医院设计的作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勇于探索,不惧困苦,用双手完成一个个作品,再将其转化为生动的课堂案例,然后润物无声,滋养学子,这正是杜教授目前追求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