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VS教师

作者:    来源:南工新闻网

张传奇

我用3个月时间把收集的近30年的教育资料翻阅一遍后,竟发现多数资料的理论是灰色的,远没有学生的心灵之树常青。也就是,当我进行了近30年的积累研究之后,开始叙事这部教育文学时,给我最后灵感的是学生,而不是资料。

第一位给我灵感的是几年前毕业的山东藉学生孔静,她说,她作为孔子的后裔,从小学到大学,学校教给她的是共性知识,给她了,也给别人了。而家庭教给她的是个性知识,只有个性知识和共性知识加起来才有创新智慧。我用孔静同学的这段话思考现在的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原因是现在培养共性的班级教学法被发明出来,是为工业流水线培养共性人才。现在是后工业经济、前知识经济的信息化时代,这个时代需要的人才是如何将信息编码为知识的个性,而不再是共性。然而,正是利用班级教学法才实现了教育的普及化与大众化?个性的培养就只能在家庭里?

当我在《世子教程》里赋予家庭以教育内涵时,遇上的克星就是离婚。还是几年前,一个朋友约我组织学生编一本书《离婚人谈离婚》,一位被约的程丽丽同学,记得她是平顶山市的。她说:在我的字典里,有了孩子,爱情就变为亲情,就不需要离婚。从家庭教育这个角度来说,审美疲劳了,对孩子的亲情加浓了,确实没有离婚的理由。总之是程丽丽启发了我在《世子教程》里叙事,将爱情转变为亲情这一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情感嬗变历程。

地球上的资源通过我们的生产和消费变为垃圾,这是一个不可逆的直线过程。教育要把这个过程转变过来,让它循环起来,而人类的心理也正是在这样的适应环境变化的生态过程进化的。给我提供这种转变思维的是鸿无同学,她在一首诗里写道:“线是圆形的,圈不牢的思念……那个圆,怎么也转不回的轮机……”

当我要创新教育学来教育学生时,我创新的灵感却来自学生。这时,我对学生就有了新的认识。

什么是学生?就是内涵着自己的灵性曙光跑到学校找智能彩虹的人。老师就是把学生内涵的灵性曙光折射为智能彩虹的棱镜,改造教育不是改造学生内涵的灵性曙光,而是改造教材、教程与教师这个棱镜结构,要求它尽可能地多棱化、晶体化,以尽可能多地把学生的灵性曙光折射为智能彩虹。

什么是教师?就是当他站着使学生自卑时,他就蹲下来,让学生站着获得自信心。当学生创造的作品获奖时,他说,我也获得啦!学生说:老师,你没有作品。这时候这个人就站起来,让个性已经膨胀起来的学生蹲下来,居高临下地说:你就是我的作品!

这个把有作品获奖的学生当作自己的教育作品的人,就是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