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度”推动南阳理工学院校地合作实现新突破 横向科研到账经费达1.37亿元

作者:杨思佳    来源:校地合作

本网讯(特约记者/杨思佳)2024年,南阳理工学院校地合作工作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困难比预料的多,挑战比预期的大,成果比预想的好,学校因势而谋、顺势而动、乘势而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横向科研项目经费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到账经费1.37亿元,获省市奖补资金205万元,远超年初设定的4000万元目标,标志着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迈上新的台阶。

做好统筹谋划,深化校地合作的“力度”。校领导高度重视,加强对校地合作工作顶层设计,深入一线调研指导,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的督察与决策,带队赴县市相关企业寻求合作,确保各项校地合作措施落地见效。在校领导带领下,全校上下形成“一盘棋”的思想,共同为校地合作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创新激励机制,加快校地合作的“速度”。为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校地合作的积极性,学校创新激励机制,出台一系列表彰和奖励政策。对在校地合作和社会服务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教师进行隆重表彰,并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奖励。同时,学校还设立专项基金,对成功落地的横向科研项目给予配套资金支持,有效激发了教师的科研热情和创新活力。

平台拓展升级,拓宽校地合作的“广度”。学校积极拓展校地合作平台,深化“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工程”,不断提升合作广度和深度。2024年,新增镇平、南召2个校县科创中心,新建智能防爆装备、特高压避雷器精密制造等校企研发中心26家,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同时,学校还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的紧密联系,共同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创新服务体系,营造校地合作的“温度”。为进一步提升校地合作的服务效率和质量,学校特别成立一站式社会服务大厅。该大厅集项目申报、审批、跟踪、评估于一体,为项目团队提供了全方位、一站式的服务保障。通过简化审批流程、优化服务环节,一站式社会服务大厅极大地提高项目的运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激发教师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热情。全年共组织各类校地合作活动超过100次,有800多名教师投身于这项工作中。此外,学校还强化有组织科研,显著提高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为完成年度校地合作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转化高质量成果,提升校地合作的“深度”。在校地校企合作的推动下,学校取得丰硕科研成果、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基地被认定为省级平台,新能源科技研发中心荣获省级示范中心称号。全年学校转化科技成果28项,转化资金501万元;横向科研项目总计369个,合同金额2.1亿元,到账经费1.37亿元,实现历史性突破。同时,学校还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校地结对帮扶工作获“河南省校县结对帮扶好的高校”的荣誉,在全省排名第3。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和渠道,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校对/杨怀坦 审核/赵彦普 编审/肖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