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兴我荣|15平方米“微型工厂”酿出大市场——南阳理工学院“产学研用”激活精酿啤酒产业新动能

作者:肖邓华    来源:党委宣传部-南工新闻网

一台占地仅15平方米的精酿啤酒酿造设备,售价15万元,日销售额最高达1.5万元——南阳理工学院生化学院李慧星团队与南阳京德啤酒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小切口”合作,不仅研发出颠覆行业的“微型酿造系统”,更推动设备出口30多个国家,制定6项国家行业标准,培养千余名专业人才,用“高校智慧”浇灌出一条从实验室到国际市场的产业升级之路。

设备革命:“巴掌大”的工厂,撬动亿元市场

“以前开个酒厂至少要200平米场地、50万设备,现在15平米、15万就能投产。”在京德啤酒的生产车间,负责人指着一台精酿啤酒酿造设备(糖化一体机和独立制冷发酵罐)兴奋地说。这台由李慧星团队研发的“微型酿造系统”,容量500升,1-2人即可操作,日销售额最高达1.5万元。

“关键突破在糖化、过滤、旋沉等多个工序实现一体化。”李慧星教授指着糖化一体机解释,团队将传统方法制备麦芽汁的工序包括糖化、过滤、沸锅和沉淀,整合在一个设备中完成,让设备占地面积缩小92%,能耗降低30%。目前,该设备已销售2500台套,销售额突破1.5亿元,覆盖全国每个省和自治区,并出口德国、俄罗斯、美国、泰国等30多个国家,连德国啤酒商都说,“中国设备让精酿投资门槛降下来了”。

依托设备优势,双方开发出IPA、牛奶世涛等30多款特色精酿啤酒,其中淡色艾尔和比利时小麦白啤,平均每年每款销售在300吨。

近年来,随着精酿啤酒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研发中心将研发方向转向精酿的深加工,将黄酒的同步糖化发酵技术用于打造中国威士忌,解决精酿啤酒销量季节性的问题。目前,研发的威士忌有“德弗莱”系列产品,包括珍藏款、青春款和MINI款等,年销量达到几百万元。

标准引领:从“酿好酒”到“定规矩”

“以前精酿啤酒行业标准缺失,生产不规范,市场比较混乱。”李慧星团队深知,行业升级需要标准先行。2019年4月,校企联合起草的《工坊啤酒及其生产规范》等2项团体标准、《工坊啤酒机械 煮沸回旋锅》等4项行业标准,填补了国内精酿啤酒设备标准化空白。

标准出台后,不仅规范了生产流程,提高精酿啤酒市场门槛,进一步规范国内精酿啤酒的生产,更让“南阳造”设备获得国际认可,2025年设备出厂金额达到3000万。

人才“孵化器”:从实验室到品酒师的成长之路

“第一次品自己酿的啤酒时,激动得手都抖了。”南阳理工学院17级本科生郑立霖回忆,她参与的《青春美酒的酿造与销售》项目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校企共建的河南省生态酿酒行业学院,创新“双导师+项目制”培养模式,学生在京德品酒实验室实操酿酒,德国柏林酿造学院Jan Biering博士定期授课,累计培养酿酒师、品酒师1000余人。自2017年以来,学生团队在各类竞赛中获奖30项,每年参与学生20多人次,其中《威士忌糖化发酵工艺研究》项目落地转化,为企业新增产值100万元。

“依托研发中心平台,我们的毕业生入职就能上手,先后有刘庆国、沈辉、江玉成、宋莎等毕业校友在京德公司进行就业创业并创办自己的酒馆和企业,孵化精酿啤酒学生创业团队成立公司,年销售额超30万元。”李慧星自豪地说。

从15平方米的设备创新和产品研发,到覆盖全球的市场网络,南阳理工学院与京德啤酒的合作,正是河南高校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这杯“河南精酿”,不仅酿出产业升级的新滋味,更折射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大担当”。(记者/肖邓华 校对/刘庚 编辑/鲁静薇 审核/逯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