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报:为区域教育发展培养卓越教师

作者:    来源:南工新闻网

王岩

1.png

2.png

南阳理工学院经过30年的发展,现已跻身全国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第一方阵,进入全国100所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工程项目学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学校行列。

2005年,顺应师范教育结构调整的形势,有着70多年师范教育历史的原南阳第一师范学校并入南阳理工学院,成为其下属师范学院,开启了理工科院校办师范专业的改革之旅。

12年来,南阳理工学院师范学院不忘初心,坚持为基础教育培养卓越小学教师、卓越幼儿教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经历了五年制专科、三年制专科、四年制本科的办学层次提升,实现了从“中师”到本科师范教育的凤凰涅槃。目前,开设有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两个本科专业,其生源质量、办学水平、社会影响力稳步提升。特别是小学教育专业实力在全国设有小学教育专业的205所高校中排名第9,成为豫西南有影响力的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

做大“小”字,做强“幼”字

当前师范教育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和调整,在这种形势下,清醒认识师范教育的历史方位和发展趋势是科学决策的前提。

从宏观上看,面对众多师范院校一度纷纷“转型”的现实,我们也经历了教师教育结构调整带来的恐慌、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困惑及教师资格证统考带来的失落。但我们也看到,党和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公平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同时,国家人口政策的调整也必然增加城乡对基础教育师资的刚性需求。

从自身实际看,师范学院有70多年的师范教育历史,有丰厚的教育文化积淀和培养小学、幼儿园教师的经验,有较为稳定的教师队伍和较好的后续发展基础。

为此,我们认定师范教育大有可为。着眼于当前国家和区域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师范教育不动摇。我们不贪大求全,致力于做大一个“小”字(小学教育专业),做强一个“幼”字(学前教育专业),明晰了办学定位。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我们提出为基础教育发展培养熟练掌握教师教育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科学、人文素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初步的教学研究和科研能力,从事教育、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在专业发展定位上,我们明确了以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业为主体,实现卓越小学教师和卓越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把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成重师德、厚基础、强技能、善创新的特色专业。

突出“三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师范教育质量的核心,是围绕教师职业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们改变原有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育模式改革”上下真功夫,即以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导向,在与区域基础教育融合、对接中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第一,突出地方性,搭建协同育人新平台。

实现与区域基础教育深度对接,探索“校—政—小学(幼儿园)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我院承担的“河南省教师教育创新改革试验区”和“河南省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两个省级项目为平台,基于 “互惠性共同体”视角,建立“学院—政府—小学(园)”协同育人平台,探索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从构建 “共同课程 + 特色课程”体系、“临场型”教学方式改革、“高校-小学(幼儿园)”订单式实习等方面完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构建服务地方小学与幼儿教育、多方参与、资源共享、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新体系。

第二,突出实践性,构建实践取向教师教育新体系。

教学理论和实践能力对教师而言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按照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我们围绕教师岗位核心技能(教学实践能力、班级管理能力、信息技术能力、课程开发设计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加大实践学时比例和实践过程管理力度;紧紧围绕岗位核心技能培养,一方面开足教育教学技能课程,同时在理论教学中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破解“眼高手低”、“实践能力差”的短板,从大一开始实施四年不断线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实施“校外见习—校内演习—基地实习—返校研习”四环节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战历练中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实践技能。

同时,我们把教师技能训练与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平台结合,利用实验室开放项目把技能训练延伸到课外。说课、讲课、评课、课件制作、普通话、三笔字、音乐表演与美术制作等是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重要技能,这些技能训练通过相关技能课程、社团活动和技能竞赛等方式得以实现。如打造“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三笔字大赛”和“经典诵读”“听写大会”“诗词大会”等语言文化类竞赛为校级品牌项目,打造“学前教育儿童剧表演”“手工制作”等院级品牌项目。依托各类竞赛平台,扩大参赛学生范围,以赛代练、以赛促练。

第三,突出开放性,拓展教师教育发展新时空。

“专业、开放、一体化”是新时期教师教育区别于传统师范教育的显著特征。开放办学大有作为。我们不局限于师范学院,主动面向有志于毕业后从教的其他专业学生,对其进行教育理论和专业技能培训;走出校门,与企业、学校、教育文化机构合作办学,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培训一体化教师教育专业发展之路,目前已与本地20多所小学、幼儿园及北京、深圳、广州8家教育文化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并探索建立了“常春藤班”“海科星班”“大唐明升班”等三个冠名订单班;我们也在积极尝试走出国门,与国外高校合作,引进域外少儿教育新理念,培养视野开阔、洞察学术前沿的高素质教师教育人才。

抓住课改“牛鼻子”,培育专业特色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后,课程建设至关重要。打造专业特色的实质,就是培育有特色的精品课程体系。因此,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工程、基础工程,深化课程改革是培育专业特色的首要抓手。我院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两个本科专业经过多年建设已初具特色,得到社会认可,其根本原因在于抓住了课程改革这个“牛鼻子”。

一是打造一批精品课程。只有围绕教师岗位核心技能和素养开发新课程、改造旧课程,才能为卓越小学、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提供坚实基础。我们从2012年起组建核心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团队,汇聚各方力量,由学院骨干教师、一线小学(幼儿园)教学名师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组成专业团队。近5年来,建设院级专业核心课程20门,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小学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获批河南省精品课程,其中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获批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课程,并于2017年正式建成并在“爱课程”网免费向社会开放,实现了我校国家级教学工程项目零的突破,引领、带动了校级精品课程建设。

二是深化课程改革,着力推动实践课程改革。建构与专业理论课程紧密衔接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形成以“教师基本功训练系列课程”为基础,“学科教学论”为主干,教育调查、见习、实习为核心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较好地平衡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三者的关系,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特别是为期18周的教育实习课程改革,经历了“放羊式”分散式实习、指导教师带队赴实习基地集中式实习、校外集中实习与返校后反思演练相结合的综合式实习三种课程形态变革,实习效果得到各方认可。

目前,实践课程改革成效喜人,一是学生的职业认同增强,因体验到“初为人师”的快乐而爱教、乐教;二是学生在专业赛事中崭露头角,为学校赢得声誉,连续三年在“河南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全国高师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技能竞赛”等赛事中获奖等次、人数名列前茅;三是毕业生就业质量、社会满意度大幅度提升。我院学生的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学技能水平优势突出,深受用人单位青睐。

(作者系南阳理工学院师范学院院长)